精彩的箜篌表演倍受海外华媒的关注

[国际日报讯](记者梅子德州报道)2023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11月12日至19日举行,17家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及记者走访中国山东德州、聊城、菏泽3市,考察当地高质量发展成果,体验非遗文化之美,推动中华文化“出海”。

“非遗文化是中国非常闪亮的一张名片,也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瑰宝之一。

首站就参观了董子文化风景园、中国德州儒家文化展览馆和观看箜篌艺术表演。

精彩的箜篌表演倍受海外华媒的关注。在台办主任王泽森的引荐下,记者现场采访了德州箜篌非遗传承人孟颜女士。她向大家介绍了德州非遗箜篌的起源、历史、兴衰及发展传承情况。

箜篌,流传近2000年,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,在古代有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三种形制。

西汉刘向的《世本作篇》中记载:商朝纣王的乐官“师延”制作出了卧箜篌。形制与琴瑟相近,是中国的“土著”箜篌。

竖箜篌是在西汉时期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。史书记载,“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。因其声坎坎,故名坎侯”。

东晋时期,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,虽然在中国也已失传,现在在东南亚一带仍有人弹奏。

汉乐府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就有描写箜篌的诗句: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,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说明在当时,女孩子弹箜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。

箜篌艺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,先后传入日本、朝鲜等邻国。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,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。箜篌在宋后逐渐失传。

箜篌能够在齐鲁大地上继承和发展,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途经城市是德州、临清和聊城。箜篌本身是宫廷乐器,隋唐时期,京杭大运河把北方音乐文化带到了南方,同时在吸收了南方音乐后,又将新箜篌音乐带入北方,这个交融的过程中,箜篌文化不断发展,在京杭大运河沿岸流传开来。箜篌是大运河发展的历史见证,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标志。